Autor Wiadomość
lin06900
PostWysłany: Pon 22:16, 28 Lut 2011    Temat postu: 骆越养生文

骆越养生文化与“治未病”理念形成的探讨
依然存在。巫医治病既有虚构、迷信的一面,也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他们除了施行巫术、咒语外,也利用当地的药物治疗或推拿、整骨等,又巫又医,体现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有机结合.为本民旅医药知识和治未病保健养生方法的积累与承传作出过贡献。此外,民间传说大明山上龙母泉很神奇,饮用或泡浴可以防治疾病。4青铜文化与治未病理念青铜文明促进了古骆越针具的发展,据考证,古籍记载的“微针”出自南方骆越人之手,先于九针的一种细型浅刺针具。“微针”一词首载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历代医家对《内经》倡导的南方湿气多痹证,治宜微针,故九针得亦从南方来之观点,予肯定与推崇,历代发挥论者不乏其人,其中以张志聪描绘最详。他说:“南方之气,浮长于外,故宜微针以刺皮,……微针者,其锋微细,浅刺之针也”。以张志聪的说法对1985年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出土的西同末年青铜针和1976年广西贵县出土的西汉初期银针进行考察对照,当属浅刺工具之“微针”。壮族先民擅长用针刺治疗,据葛洪《肘后备急方·疗沙虱毒方》载:“岭南人初有此者,Ⅱp以矛叶细细刮去,……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沙虱虫形体小,针挑不但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精细的针具,根据“微针”针锋锐利,针体扁长,易于操作的特点,表明壮族先民在晋代就掌握了这种挑治技术,用于治疗本地的一些常见病种或用于放血排毒“治未病”的养生保健方法。至今“挑草子”仍广泛流传于壮族民I司5崖画文化与治未病理念在壮族医药的起源阶段和早期医疗活动中,气功、舞蹈是壮族先民防病治病的又一法宝。大明山的石雕,宁明花山壁画,龙州棉江崖画等都生动地展示了古人气功导引及舞蹈形象。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骆越养生文化之~。据考察,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龙州、宁明沿河两岸悬崖峭壁上分布着六十幅笔触粗犷、风格浑朴的巨型崖画。尤其以宁明县明江边花山崖画构图宏伟、人物众多、内容丰富的崖画最为壮观。对于崖画的真正含义,各有各的说法。但舞蹈气功却有它的一定道理。由于壮族地区持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壮族是土耕民族,风湿、劳损疾病多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这些崖画创导的壮族先民通经活络、疏利关节、强身健体的舞蹈动作或气功形象。既是一幅原始时代生活气息浓厚的壮阔画卷,也是壮族先民气功导引防病治病的生动体现。6医药文化与治未病理念壮族先民在长期同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其中在防治疾病方而,壮医也主张迟治不如早治,无病主张先防。其防病的方法众多,或刮或挑,或洗或熏,或服或敷,或佩或垫等等。如遇瘴气雾露,外出赶路,要口含生姜以散寒辟秽;野外耕作,被暴风雨淋湿,则取姜葱汤沐浴,促进毒随汗解;山洪暴发,水源混浊,常用白矾沉淀过滤,以防寄生虫侵犯肠胃;当疫疠流行之时,走村串寨,隔离更衣,以祛除溷秽,消杀虱毒,预防传染;年老体弱者,常用舒筋活络、辟秽解毒之品垫床而睡,以防衰老;妇人产后,用祛风解毒,活血化瘀之品洗澡,以防产后风;正在发育的儿童,于胸腹佩带芳香化湿健脾之品,以防疳积;通过目诊预测疾病发生,或推疾病预后等等。均是壮族先民治未病的一些传统经验和方法。总之。骆越文化创立了骆越民族最原始的保健养生文明,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深人对骆越养生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壮族民间防病治病的独特方法,对于振兴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团结进步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2008年2月25日收稿
More articles related to topics:


加快实施GAP推进民族医药创新发展的规范化与产业化_345

从丹参中筛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_3250

丹参细胞培养物中4种脂溶性成分的HPLC法分析_5133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